与中秋节有关的散文-威尼斯人网址
时间如水,仿佛是转眼间, 春去了秋又来,一年的工夫就这样渐行渐远。中秋节又到了。下面小编整理了与中秋节有关的散文,供你参考!
与中秋节有关的散文篇一:中秋的记忆
这几天心里颇为不宁,老天也像和我作对一样,灰蒙蒙的不露一丝蓝天的缝隙。虽然中秋节在即,却始终不见新月的影子,不免又想起故乡的中秋来。
记忆中故乡的中秋,天空总是蓝得干干净净,丝丝缕缕的白云轻轻缭绕,风摆杨柳,鸟儿翻飞。收获过的大地,丝毫没有空旷沉寂的迹象,人们在地里忙着蜕玉米茬子、浇地、施肥。年轻人拉着沤好的青肥跑在蜿蜒的小路上,一路欢歌笑语。生产队的打麦场上,高高的谷垛如小山般巍峨,摊嗮的玉米棒子,棒槌似的沐浴在太阳下泛着金光。三五成群的光屁股孩子一头扎进场边的小河,溅起大片大片的浪花,游出好远,水鸭子一般又浮出出面,爬上岸来,蹲在桥沿上晒太阳,嘴唇子冻得紫茄子一般。
小时候没有电,晚上到处漆黑一片,孩子们就盼望着有月亮的日子。每当新月来临,那便是孩子们的天下了。大家早早吃过晚饭,呼朋唤伴走出家门,到大街上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指星星过鱼儿,玩抬阁、背阁、斗拐……大家玩得乐此不彼,总是被大人们几次三番的喊叫或生拉硬扯,才恋恋不舍的回家睡觉。
故乡比较偏僻,那时候人们没有文化,天文知识懂得很少,对于月食,根本不知道是三球的关系。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晚上,拜罢月亮,我和一群小伙伴正在皎洁的月光下捉迷藏,突然间感觉月色暗了下来,抬头一看,天空晴朗朗的,月亮却少了小半边,不知谁喊了一声“天狗吃月亮了——”听到喊声,全村人出动了,从家里跑出来,拿着盆盆罐罐,铲子、勺子,叮叮当当地敲着喊着,一路小跑到村南,爬上一座高坡上,朝着月亮的方向猛敲大喊,那惊天动地的声音,也许真的把“天狗”震慑了,“天狗”竟然把吞下去的大半个月亮,又一点点地吐出来了!我们看到大大的、包盈盈的、明亮亮的月亮又挂在天空,才心有余悸地跟着大人收兵回营。
那个时代很贫穷,但过中秋节很隆重。中秋节中午,每家都要做上一顿丰盛的午餐。女主人束了围裙,添旺灶火,把大块南瓜、土豆、豆荚粉条下到锅里,一会功夫,各种菜肴沸腾起来,浓郁的菜香随着缕缕炊烟飘出小院,令过路的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猛抽上几鼻子:“大嫂,做的好饭吧?好香啊!”大烩菜做好了,女主人到场边拽篮麦秸,用砖摆个火炉,支上个铁鏊子,烙一沓油饼,再炒些鸡蛋。一家人回来了,一手端了菜碗,一手拿了油饼卷鸡蛋,边吃边往街上走,大柳树下找个石台蹲下,张三李四、麻五赵六围成一圈,边吃边喷套儿,那过节的喜悦和淳朴的乡情,是当今的人们所体会不到的。
因为晚上要供月亮,下午是女人们蒸糖饼的时间。她们把发好的白面揉成面团,擀成片,把红糖一层层夹在中间,拧成个麻花边,中间用小碗扣成一个个圆圆的图形,再用蓖麻刷在每个圆的中间按成许多小花,然后匀闪闪的撒上一层籽麻,把糖饼打扮的花溜溜的,再上笼蒸。蒸好的月饼白白胖胖,漂漂亮亮。但是无论孩子们口水滴流多长,母亲们是不让孩子动一动的。因为月亮是圣洁的神,供了月亮,人才能吃。
孩子们盼望着,盼望着,天终于渐渐黑了下来,月亮露出铜盘似的大脸,月中玉兔隐约可见,女主人就忙着把蒸好的糖饼、买来的月饼,还有树上摘的石榴、苹果、梨,整齐地摆放在大条板里,放在月亮能看得见的地方,放上一把响亮的百头小炮,孩子们昂着头,仔细揪着月亮,似乎看见玉兔的嘴还在蠕动呢!拜完月亮,女主人留出走亲戚用的礼品——十六上午孩子们都去姥姥家换糖饼、送月饼,当然,姑姑家也来我们家换糖饼送月饼,这一来一去,浓浓的亲情就融汇于月饼之中了——也因此只能把剩下的分给孩子们吃。我家姑姑多,分到最后所剩无几,母亲便把剩下的月饼,你半块我半块地分给我们兄妹。我们舍不得吃,拿着月饼用牙齿一点点刮,一点点地嚼,月饼里边的红绿丝,黑桃仁,花生仁,冰糖等,让我们大饱口福,我往往留一小块藏起来,不让哥哥看见,第二天再慢慢吃。
我初中毕业那年回村参加劳动,那时正处在生产队大集体政治挂帅的热潮中,白天干一天农活,农忙季节,只要有月色就义务加班,用架子车往地里拉粪,浇地,拉犁,全然不觉累。记得那年八月十六晚上,玉兔东升,金风送爽,我们二十多名青壮劳力,去地里加班拉犁。老队长让狗子喊着号子,大家一起“拉哟、拉哟”的助威,气氛热烈而奔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忘记了疲劳,好大一块地,功夫不大就拉完了。回家的路上,大小伙子、年轻媳妇,打情骂俏的,说说笑笑的乱作一团,把静谧的夜空闹得沸沸扬扬。
回到村口,老队长让大家到路边的粉坊歇歇脚,尝尝今年秋天生产队漏的第一锅皮渣。这出其不意的喜讯,使大家格外惊喜。粉坊里几位粉匠,早把大盆的皮渣整齐地摆放在架板上,等待大家回来。见大家进来,粉匠用瓜刀把皮渣一块块割下来,盛到碗里,大家不谦让,不拘束,一你碗,我一碗,大快朵颐,痛快之极。老队长看着大家,饱经风霜的脸上泛起微笑:“受了苦,大碗捂。慢慢儿吃,别噎着啊!”
回到家就很晚了,我推开虚掩的家门,窗户里昏暗的灯光下映出母亲防线的剪影,烤红薯的喷香从窗花缝里涌出,我知道,母亲考好了红薯,在等待着我加班回来呢……
我走出故乡四十多年了,生活也富得流油了,再好的饭菜也吃不出滋味了,住在高楼林立如同天井的的城市,看月落月升也成奢侈品了。每当中秋,怎不怀念儿时的欢乐,怀念青春时代的狂热,怀念牵肠挂肚的亲情和难以割舍的乡情?
与中秋节有关的散文篇二:又到中秋
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命题,在传统和现代的角逐中,什么样的事物最终能得胜。或者说,什么样的传统和现代性更能占据广大的人心阵地,赢得成为未来人们视为传统的百世流传的资格。这或许算不上什么命题的思考,只是一厢情愿的胡思乱想罢了,不免让长于思索的人们为之莞尔。
对于中秋,已经许久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了,不过恩赐的法定的假日倒让我常常有机会摆脱工作的纷扰,能够坐在家里享受一两天的清静,陪一陪妻儿,读一读养心文字,暂得一时心灵的休整和安宁。我相信,对于很多现代的人们,大概和我一样,中秋这样的节日的意义似乎也仅此而已。当然,也有人们将这短暂的假日付诸于喝酒打牌、灯红酒绿之类,以获得一种别样意义的休息,这也许正是现代对于传统之挑战的一种。
时光如梭似箭,时代大步前进,穿梭在中秋团圆路上的人们也许依然还有很多,美好的中秋印象也许能在新一代的心中留下更为现代的深刻记忆。但这样的记忆到底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猜想,只有到他们写回忆文章的时候才可以看得到。就如同我这样年龄的人写自己记忆中的中秋一样,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中秋的模样。世间的事物也许就是这样在一代代人的心中逐渐成长和转换,积累和沉淀成任后人解读的历史。
转眼又是一年中秋到来,尽管不断丰富的生活与增长的年龄使人增添了一些故作思考的情状。但想起中秋,依然会浮现出一些美好的印象。毕竟,传统与记忆之间有着难以割断的关系,否则就无所谓传统。总是记得,在阴历八月的乡村,天空总是格外高远晴朗,秋风拂面的感觉令人心情畅快,田野的庄稼渐次开始收入家家户户的仓里和缸里,晒场上花生、黄豆之类的收获物也已经干了水分,村头桔树上也缀满泛红的桔子,丰收安详的气息弥漫寂静的乡村。
中秋这一天,村里的人们总是早早地起床,赶往临近的圩镇,买回一些月饼和柚子,或者到自家的树上摘下一些早熟的桔子,预备着晚上的祭月之用。妇女们则是在家里忙活着宰杀一两只鸡鸭,在村里的井沿边一边说笑,一边细细地拔尽残留的羽毛,洗静内脏,以备一顿丰盛的晚餐。除了做这些事情,其余时间照例是在田间地头忙碌,在园子里施肥浇水,只是会比平时稍微早一点回家,在灶房里忙活一阵,然后在炊烟还未散尽的暮霭中围坐一起,吃罢晚饭。
等到圆圆的月儿升起之时,就是孩子们真正体验节日快乐的时候。一阵接着一阵的爆竹声响过,家家门前红烛高照,满桌满凳的月饼、柚子在月光下散发着幽香。孩子们趁着月光在村巷间打闹嬉戏,追逐玩耍,倘是遇到周末,第二天无需上学,这样的喧闹可以持续到月儿西沉,月饼和柚子之类无疑会成为最好的夜宵。这样的时候,我经常坐在门前听老人们聊天,间或用手指着月亮问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大人们总是说,千万不要用手指着月亮,否则要烂耳朵的。我虽然不信,但也不敢当面做这样对月亮不敬的姿势,有时偷偷跑到无人的小巷,悄悄的用手指着月亮自说自话,但是从来没有烂过耳朵。
长大以后我常想,中秋无非是人们对于遥远的月亮的一种景仰,以致于用威吓的办法教幼稚的孩童对它产生敬畏。因为它圆的美丽,圆的纯粹,人们便将美好的愿望赋予它,于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就成了一种节日,成了一种良好的传统。现在的物质丰富时代,可供人们寄托和追求的事物不断增多,遥望圆月的思念情怀越来越少,月亮或许会在人们的心中渐渐失去原来的位置罢。尽管如此,我又想,圆月的皎洁美好也许并非其他事物可以代替,当财物、功名、利益、短促的快乐之类的东西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时,中秋这样的传统也将长久在人间传续。
与中秋节有关的散文篇三:漓江中秋
是巧遇也是追寻,2009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在美丽的漓江相约而至。中秋节那天,和朋友从北海返回南宁短暂停留后,驱车到了桂林沿漓江住下。下午时分,相约到漓江河畔散步,此时的桂林正值桂花飘香的时节,又恰逢祖国60华诞,在城市中间依山而行、悠然流淌的漓江犹如一位少女,那样清新、秀美,青山、绿水、渔船……让人流连忘返。漫步于象牙山景区,不时有幽微的桂花香扑入鼻歙,此时此景,抛开繁琐事务的干扰,远离熟悉面孔的喧嚣,充分感受异乡浓郁的节日气氛,享受一番与恬静自然亲近之美,心情自然惬意。
微风拂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不禁有了想和漓江水亲密接触的冲动,于是便在象鼻山对面的码头选了位六旬老伯的7人座竹筏,坐在筏头,第一件事就是急忙脱掉鞋子,将双脚浸入漓江水中,轻轻感受漓江的温柔与随和。亲抚清凉的漓江水,一切烦扰便会释然,随之而来的平静、豁达,心里得到了一种惬意的慰藉。近20分钟的逆流而上,侃侃交谈中,老伯向我们介绍了在漓江摆渡的行规和他一生与江为伴的趣事,还向我们介绍了桂林的中秋习俗和今年的看点,不知不觉中就划到了中央的一片搁浅滩。老人停好竹筏后,向我们说这里是观景的最佳憩息点,建议我们下船拍照留念,他便在船头悠然地抽起了旱烟袋。卷起裤脚丫,我们搀扶着走下了船头,小心走向河中,脚下踩到光滑而又不太整齐的鹅卵石,就像做了一次全身保健按摩,脚底一阵略带酸疼的酥软感觉顿时传遍全身,越是走动,感触越是明显。稍适应后,看着宽阔平静的江面,我们突发了童趣,弯腰捡起河底石块玩起了小时侯的“打水漂”比赛,彼此的笑声和呐喊声,随即伴着石块的一次比一次滑得更远而清脆和明朗起来……。
青山碧水,秋风徐来。待我们回到江畔,漓江边已经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的正驱车探路寻找美食赏月的栖息点,有的一家人坐在江边选择开阔点搭起篝火准备自助晚餐,有的则选择到船上晚餐在江中赏月……。受其感染,我们也随性在岸边选了一家叫“江外鱼”的农家乐,点了盘鲶鱼火锅和河虾及中秋饼盒,和拂着晚风边品尝边等明月升起。一瓶美酒的光景,明月悄无声息中爬上了象鼻山顶,此时的漓江之滨,月色皎洁,银辉交映,更加流光溢彩,妩媚动人。旁边的象鼻山正像一只站在漓江里悠闲地吸着漓江水的大象。“水月洞”在象鼻和象腿之间浑然天成、两面贯穿。河水荡漾其中,远远看去,就像一轮明月浮在水上。形成了“每当月朗清风,水平如镜之夜,水月洞倒影,酷似一轮皎月浮江,江中二圆月并浮”的象山水月“三月同归”之奇景。一盏盏寄托相思和祝福的孔明灯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冉冉的升上了天空,飞向那遥远的天际与那满天的繁星交相辉映,形成了“水底有明月,夜空霓虹舞;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绝妙意境。
晴朗宁静的中秋之夜,身处异乡的漓江之畔,欢笑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久久不停息,思念随着孔明灯的升起而伸向远方……
看了与中秋节有关的散文还看:
1.中秋节有关的散文
2.中秋节抒情散文 关于中秋节散文
3.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4.中秋情思的散文
5.写中秋的文章
6.描写中秋月亮的散文
7.中秋节思乡的散文